徕卡NOCTILUX-M
可能是过去50年中世界技术奇迹之一
快速——精准焦深
Noctilux-M以其独特的对比度再现著称。用最大光圈拍摄的照片画质极好,画面具有敏锐性,尽可能最小化闪光和彗星差效应。夜里的一盏路灯,车辆的一个尾灯,烛光下的孩童的脸,或是聚光灯下舞台上的演员和歌手,每一张照片都有着真实自然的清晰感。任何细微的颜色和质地上的差别都清晰可见,精致感与感官享受跃然于照片上。
除此之外,用Noctilux-M的新创光圈拍摄时,塑料材质及看似3D与物体隔离的画面表面会浮现光晕,把背景温和地融入进去。这样出色的焦外成像效果,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这一点比仅在在光线几乎不可用的时候使用Noctilux-M更重要。
物如其名——NOCTILUX这个名字由两个拉丁文组成,NOCTIS和LUX,意思是黑暗与光明。
1966年:第一款Noctilux镜头在世界影像博览会上发布。
徕卡Noctilux 50 mm f/1.2
Noctilux在光学性质上的实质性革新震惊了观展人员以及行业媒体。在当时,Noctilux推出了简易型大光圈,不仅如此,这也是能呈现卓越画质的大光圈。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首批生产出的包含两个非球面透镜的镜头。其中一个非球面透镜是用带有高折射率的特殊玻璃制成。非球面透镜的作用是在最大光圈时减少球面像差,并增强图像场。
在当时,非球面透镜的生产工序十分复杂且代价昂贵。即便是先进的镜头研磨机器都达不到资深专业光学设计师的水平,这些设计师最后会手工打磨润色所有组件。即使是这样,专家们在生产的最后阶段也无法进一步减小大量的误差。通常一个部件需要再一次经历打磨的全过程。由此可见,这种代价极高的生产方法急待改进。
与此同时,技术层面上,为了确保非球面表面达到理想化的精准无误,新的测试流程也在不断发展。
1976年:新一代高折射率的镜片上市
徕卡Noctilux-M 50 mm f/1
莱茨的镜头设计师高强度地工作,只为实现理想中f/1的最大光圈的高性能镜头。他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只采用球面镜头部件以避免生产非球面镜头部件的高昂开销。
在新产品Noctilux-M 50 mm f/1身上,设计师的目标都成功实现。镜头的镜片因为折射率极高,使得其所拍摄的图片成像效果好,画面非常自然。Noctilux仍在被广泛使用,而其他竞品镜头被迫止步不前。Noctilux抗杂散光影响的能力也同样显著,与其他镜头的不自然成像效果相比,Noctilux的曝光效果自然而且不会过曝。
作为一款自然光线摄影的镜头,Noctilux能够满足较高的期望,虽然在其他方面不得不做一些小小的妥协。但是只要有人看见过这款镜头如何处理阴影,曝光以及彗星差是如何游刃有余,在微小的细节处理的可塑性,颜色的清晰度和细腻度,都会得出这一个结论:Noctilux 50 mm f/1是高速镜头中的不二之选。
2008年:Noctilux镜头再次革新
徕卡 Noctilux-M 50 mm f/0.95 ASPH.
30多年以后,在2008年的世界影像博览会上徕卡推出了Noctilux家族的新星:徕卡Noctilux-M 50 mm f/0.95 ASPH。这位新成员重新定义了物理可能性的极限,开展潜在的实验将对焦的水平引入一个新次元。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的技术与设计师和手艺人前辈多年的经验都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新型Noctilux出色的成像性能都应归功于几类特制镜片的组合——反常色散部分镜片,高折射率的镜片,一个浮动元件和两个稳定而精巧的非球面透镜。后者是连续制作的高质量镜头。尽管非球面透镜的生产过程仍然十分精密复杂,但到了现在生产效率更高,相应的,也比1966年第一代的Noctilux更容易实现。
今天的摄影师可以再次信赖第一代及后来的Noctilux镜头许下的诺言:大光圈也是实用的光圈。换一句话说,再也不用为了达到更好的成像效果去缩小光圈了。在全开放拍摄时,有着极浅层聚焦功能的镜头是个富有创意的工具。
跨系统兼容性的持久价值
Noctilux——在M和SL相机中兼容
虽然最开始的设想是把Noctilux镜头用于M照相机,但是使用合适的适配器也可以用在SL相机上,并且原有的功能保持不变。这样的话,摄影师有更多机会体验到使用这个高配置镜头的快感。6位代码的适配器可以保留所有的应用功能,比如测光模式,自动光圈优先曝光和手动设置。